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儿童故事 > 寓言故事

捕蝉寓言故事

时间:2024-07-03 15:02:29 晓怡
捕蝉寓言故事

捕蝉寓言故事

捕蝉寓言故事1

有一次,孔子带领着他的学生去楚国采风。

他们一行从树林中走出来,看见一位驼背翁正在捕蝉。他拿着竹竿粘捕树上的蝉就像在地上拾取东西一样自如。

“老先生捕蝉的技术真高超。”

孔子毕恭毕敬地对老翁表示称赞后问:

“您捕蝉的技术这么高,肯定是对捕蝉想必是有什么妙法吧?”

“方法肯定是有的,我练捕蝉五、六个月后,在竿上垒放两粒粘丸而不掉下,蝉便很少有逃脱的。如垒三粒粘丸仍不落地,蝉十有八九会捕住;如能将五粒粘九垒在竹竿上,捕蝉就会像在地上拾东西一样简单容易了。”

捕蝉翁说到此处捋捋胡须,严肃地对孔子的学生们传授经验。

他说:

“捕蝉首先要学练站功和臂力。捕蝉时身体定在那里,要像竖立的树桩那样纹丝不动;竹竿从胳膊上伸出去,要像控制树枝一样不颤抖。另外,注意力高度集中,无论天大地广,万物繁多,在我心里只有蝉的翅膀,我专心致志,神情专一。精神到了这番境界,捕起蝉来,那还能不得心应手,手到擒拿吗?”

大家听完驼背老人捕蝉的经验之后,无没有一个不感慨万分,敬佩老人的精神的。

孔子对身边的弟子更是深有感触地教诲道:

“神情专注,专心致志,才能出神入化、得心应手。捕蝉老翁讲的.可是做人办事的大道理啊!”

驼背翁捕蝉的故事向我们暗示了一个真理:要想学好任何本领,都需苦练扎实基本功,专心致志,日积月累,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。

捕蝉寓言故事2

《螳螂捕蝉》是一篇寓言故事,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,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不准别人来劝阻。千钧一发之际,一位少年巧妙地用“螳螂捕蝉”的故事劝说吴王,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,警戒人们只看到眼前利益,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。教学时,我引导学生抓住少年劝阻之“妙”,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,从而深入感受课文内容。

一、引起疑趣,发现其妙

教学时,我抓住课文的“因”与“果”,请同学们读读课文,看看吴王想攻打楚国,开始态度如何?最后怎么样了?在此基础上,我再加以引导。这里,通过对比,让学生发现疑点以引起注意,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。

二、转换角色,感受其妙

在激起学生探究少年劝阻“妙在何处”时,我再让学生读课文,感到少年讲的故事很妙,并启发学生通过生生朗读、师生朗读、分角色表演等方式把故事表现出来。学生以演促读,以读促理解,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、互相协作的氛围。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,到了解少年是怎样一个人,以至后来理解寓言的`寓意,层层深入。

三、复述故事,表现其妙

阅读教学以读为本,通过朗读内化“理解”,通过复述表现“感受”。我在作业部分就布置了这样一题,让学生通过内化吸收,进行行动的复述,把少年劝的妙处表现出来了,从某种角度上来说,这也是一种“运动”。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,又可以内化文中的语言文字,提高学生的综合的言语表达能力。

捕蝉寓言故事3

一天,孔子从一片树林中经过时,见到一位驼背老人拿着一根竹竿正在捕捉树上的蝉。这种长竹竿顶端装有胶状物,靠它把蝉粘住。驼背老人捉起蝉来十分熟练,就好像随手拾物一样容易。孔子不禁赞叹道:“你捕蝉可有什么诀窍吗?”

捕蝉的驼背老人说:“我有诀窍呀。为了提高捕蝉的技艺,我在竹竿顶端叠上丸子,使丸子不跌落下来。经过五六个月的苦练,再将竹竿顶端叠上两个丸子,如果可以不掉下来,这时候,捕起蝉来失手的机会就极少了;等到竹竿顶上叠上三个丸子而不掉下来,那么失手的机会只有十分之一;摞上五个丸子而不掉下来,捉起蝉来,就像现在这样熟练了。我捕蝉时身体的姿势,就像树墩一样静止不动,我控制住我的手臂,就像枯干的'树枝一样。尽管天地这么大,万物这么多,而我所知道和顾及的,只有蝉的双翼。我不旁顾他物,不因为其他的东西而转移了对蝉翼的注意力,怎么会捕捉不到蝉呢?”孔子听后,对他的弟子说:“用心专一,就可以与神工相比。这就是驼背老人告诉我们的道理呀。”

捕蝉寓言故事4

螳螂捕蝉黄雀在后

螳螂捕蝉译文:

园中有一棵榆树,树上有一只知了。知了鼓动翅膀悲切地鸣叫着,准备吮吸些清凉的露水,却不知道有只螳螂正在它的背后。

螳螂伸出两只像砍刀一样的前臂,打算把知了逮住吃掉。它正要捉知了的时候,却不知道黄雀就在它的后面。

黄雀伸长脖子,想啄死螳螂吃掉它。它正想啄食螳螂时,却不知道榆树下面有个拿着弹弓的小孩,把皮筋拉得长长的,正在瞄准它。

孩子一心想射杀黄雀时,却不知道前面有个深坑,后面还有个树桩子。

这都是贪图眼前利益,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害的表现呀!

寓意:这个成语寓言讽刺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,不顾身后祸患的人。对鼠目寸光、利令智昏、不顾后患这类人提出警告。也比喻有人一心想暗算别人,却没想到有人也想暗算他。告诉我们在考虑问题、处理事情时,要深思熟虑,考虑后果,不要只顾眼前利益,而不顾后患。

螳螂捕蝉:

蝉:知了。螳螂捉蝉,不知潜在危险。比喻目光短浅,没有远见。

黄雀在后:

比喻伺机从后面袭击,也比喻有后顾之忧。

螳螂捕蝉原文:

园中有榆,其上有蝉。蝉方奋翼悲鸣,欲饮清露,不知螳螂之在后,曲其颈,欲攫而食之也。螳螂方欲食蝉,而不知黄雀在后,举其颈,欲啄而食之也。黄雀方欲食螳螂,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,迎而欲弹之。童子方欲弹黄雀,不知前有深坑,后有掘株也。此皆贪前之利,而不顾后害者也。

韩婴《韩诗外传》

韩婴,生卒不祥,燕(今属北京市)人。西汉&#;韩诗学&#;的开创者。著述有《韩诗内传》和《韩诗外传》。《韩诗外传》共卷,杂述古事古诗。

课文《螳螂捕蝉》

吴王一向很专横,要想说服他是件很难的事情。

有一次,吴王准备进攻楚国。他召集群臣,宣布要攻打楚国。大臣们一听这个消息,低声议论起来,因为大家都知道吴国目前的实力还不够雄厚,应该养精蓄锐,先使国富民强,这才是当务之急。

吴王听到大臣们在底下窃窃私语,似有异议,便厉声制止道:

“各位不必议论,我决心已定,谁也别想动摇我的决心,倘若有谁执意要阻止我,决不轻饶!”

众大臣面面相觑,谁也不敢乱说一句说,于是,匆匆退朝。

大臣中有一位正直的年轻人,他下朝后心中仍无法安宁,思前想后,他觉得不能因为自己而不顾国家的安危。这位大臣在自家的花园内踱来踱去,目光无意中落到树上的一只蝉的身上,他立刻有了主意。

第二天一大早,这位大臣便来到王宫的'后花园内,他知道每天早朝前吴王都要到这里散步,所以,他有意等在这里。

过了大约两个时辰,吴王果然在宫女的陪同下,来到后花园。那位大臣装着没有看见吴王,眼睛紧盯着一棵树。

吴王看到这位大臣的衣服已经被露水打湿了,却仿佛没有察觉一般,眼睛死死地盯着树枝在看什么,手里还擒着一只弹弓,便很纳闷地拍拍他的肩,问道:

“喂,你一大早在这里做什么?何以如何入神,连衣服湿了都不知道?”

那位大臣故意装作仿佛刚刚看到吴王,急忙施礼赔罪道:

“刚才只顾看那树上的蝉和螳螂,竟不知大王的到来,请大王恕罪。”

吴王挥挥手,却好奇地问:

“你究竟在看什么?”

那位大臣说道:

“我刚才看到一只蝉在喝露水,毫无觉察一只螳螂正弓首腰准备捕食它,而螳螂也想不到一只黄雀正在把嘴瞄准了自己,黄雀更想不到我手中的弹弓会要它的命……”

吴王笑了说:

“我明白了,不要再说了。”

终于,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。

《捕蝉寓言故事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